• 一線調研︱看贏博如何培育新質生產力2024-03-18

            從一家名不見經傳的小熱電廠 ,發展到如今能源板塊總裝機容量突破百萬千瓦 、年供熱能力超400萬噸 ,生物科技板塊規模全球前三的行業頭部……近40年來 ,位於經開區的江蘇贏博能源有限公司 ,在發展之路上始終蹄疾步穩 。
            如今 ,邁進發展新階段 ,作為傳統產業的“老字號”“常青樹” ,又該如何培育新質生產力 ,塑造發展新優勢 ?贏博用自身實踐給出了“解題思路” 。

    依托數字技術煥新傳統產業

    走進檸檬酸生產數據調度中心 ,機器轉速 、能源消耗 、溫濕度 、總產量等數據在大屏上實時跳動 ,生產經理根據各機組實時效率安排生產計劃 ,銷售經理則根據動態更新的生產成本給出最精準銷售報價 。立足生產實際 ,贏博自主研發出符合自身需求的生產管理係統 ,在行業內率先實現檸檬酸全過程DCS控製 ,將原本分散在各個環節的50多個點位 、10個控製室 ,縮減集成到4個 ,生產數據與成本數據實時銜接 ,徹底打破“信息孤島” ,實現了節能降耗的“最優解” 。
    “從原材料玉米到檸檬酸產品 ,原來完成整個工藝流程需要三五天 ,各工序間的響應速度慢 ,如今通過全過程DCS控製 ,原材料和能耗實現了科學配置 ,全年可壓降綜合成本4000萬元 。”贏博副總經理韓鑫說 。

    與部分企業在智改數轉過程中“重自動化設備改造 、輕應用場景打造”“重數據采集 、輕數據價值挖掘”不同 ,贏博堅持因企製宜 ,將目光牢牢鎖定在應用場景打造和數據價值的挖掘利用上 。“協聯的智改數轉不是大水漫灌 ,而是瞄準各環節堵點 、痛點的精準滴灌 ,照搬照抄解決不了問題 ,得從企業實際出發 。”贏博黨委書記 、董事長宗偉剛自信滿滿地說 。
    積跬步 ,至千裏 。早在20年前 ,贏博便開始積極布局信息化建設 ,大力推行自動化減人 、機械化換人 ;2021年 ,公司成立了企業數字化轉型領導小組 ,定期召開數字化轉型工作推進會 ,自上而下完成思想理念的革新 ;2022年 ,《贏博“十四五”數字化建設戰略發展行動綱要》及《數字化建設三年行動計劃》出爐 ,為企業智改數轉製定了明確的“路線圖” 。2022年以來 ,贏博共發布7個批次79個智改數轉攻關項目 ,截至目前 ,已有54個項目完成閉環 ,並形成“建設一批 、儲備一批 、動態更新”的良好機製 。

           “以往這個時候 ,我不是在開會就是在車間裏轉軲轆 。現在 ,所有工作流程和數據分析都是數字在跑腿 ,手機上就能一鍵掌握 。”宗偉剛自豪地說 。向“數智”要效益 ,已成為所有協聯人的共識 。

    擁抱前沿技術發展未來產業

    對贏博來說 ,發展新質生產力 ,不僅來自智改數轉的成效 ,也源於產業鏈的創新延伸 。近年來 ,贏博“南征北戰” ,積極擁抱前沿技術 ,培育優質生產力。
    自2017年起 ,贏博在做強能源保供的基礎上 ,開始嚐試將檸檬酸生產過程產物的深度發酵技術 ,逐步應用於農業領域 ,將工業微生物和農業生物技術進行學科交叉 ,成功研發出功能性微生物菌肥 、鹽堿地生物改良劑 、水產養殖發酵碳源等多項專利產品 。

            “去年 ,我們在使用生物改良劑後的鹽堿地上試種水稻 ,第一年畝產就突破了400公斤 ,我從事30多年農業 ,想都不敢想……今年預計產量會更高 。”最近 ,吉林省白城市鎮賚縣農業農村局原局長劉彥術在電話中激動地說道 。“老農人”不敢想的事變為現實 ,源於贏博在鹽堿地上播種的希望 。從2018年年底 ,在新疆瑪納斯縣的一塊鹽堿地上 ,試種的番茄苗開春出苗率達70% ,到如今 ,在吉林省超5萬畝改良鹽堿地上 ,水稻畝產突破400公斤 ,贏博成功破解了將“不毛之地”轉變為生態糧倉的高產密碼 。目前 ,相關產品已改良土壤麵積超千萬畝 、應用魚塘麵積超45萬畝 ,助力端好“中國飯碗”。

            2019年 ,贏博投資20億元 ,大手筆“落子”吉林 ,興建新型綠色智能化檸檬酸項目 。今年年初,備受關注的吉林協聯檸檬酸項目產品全新下線 。1月中旬 ,公司舉辦綠色成果發布會 ,發布以鹽堿地綜合利用 、生態健康養殖新模式 、秸稈等農業生物質綜合利用 、生物技術助力環境保護和汙染治理四大板塊為主的“綠色田野計劃” 。如今 ,在吉林協聯生物科技有限公司內 ,檸檬酸生產過程中產生的副產物可以加工成有機水溶肥和土壤生物改良劑 ,在改良鹽堿地上收獲的玉米又被運往檸檬酸生產車間 ,原材料和產品的就地轉換 ,極大降低了物流運輸成本 。這樣綠色循環的發展模式 ,對於贏博和擁有150多萬畝鹽堿地的鎮賚縣來說 ,是一場完美的雙向奔赴 。“玉米生產不與糧爭地 ,能為國家糧食安全出一分力 ,同時企業還能夠實現綠色循環發展 。我們通過對勞動生產要素的創新、科學配置 ,形成了自己的新質生產力 。”宗偉剛說 。

    高強度研發打造新質生產力

           世上唯一不變的唯有變化本身。在宗偉剛看來 ,傳統產業打造新質生產力的關鍵 ,在於是否擁有持續創新的意識和能力 ,而要實現這一點,保持穩定且高強度的創新研發投入是必由之路 。近年來 ,贏博每年投入經費超億元 ,用於重點領域 、核心環節的創新研發與應用 。

    今年1月 ,無錫市人民政府發布《關於第十五屆無錫市專利獎獲獎項目的通報》 ,贏博《一種黑曲種子連續培養及其生產檸檬酸的方法》獲無錫市專利金獎 。一直以來 ,贏博始終關注研發創新和專利技術的保護 ,與江南大學成立了聯合研究中心 ,創建了國家級博士後科研工作站 、陳堅院士工作站 、江蘇省技術工程中心等9個創新平台 ,先後榮獲中國專利優秀獎 、中國輕工聯合會技術進步一等獎等榮譽 ,獲得授權專利43件 ,其中發明專利35件 ,國際專利9件 。

           人是創新研發的主體 ,更是新質生產力的關鍵要素。贏博高度重視人才培養投入 ,堅持引育並舉 ,牽手江南大學 、南京農業大學 、石河子大學等科研院所 ,成功借力陳堅院士 、沈其榮院士等“最強外腦” ,同時持續加強內部人才的發掘培養 ,組建創新研發梯隊 。2023年 ,員工顧磊在無錫市“工裝杯”工業機器人技術應用職業技能競賽上獲得第一名 。從一名普通的檢修工人 ,到擔任公司多個重要DCS技術改造項目的主要負責人 ,顧磊創造了江蘇省同類型火電機組DCS升級改造用時最短的紀錄 。無獨有偶 ,檢修二部熱工二班班長周鶴 ,一年完成12個數字化項目 ;生化事業部生產技術部設備專工史國偉 ,一人參與30多個技改項目……

            在贏博 ,濃厚的創新氛圍助力工人成長為匠人 。目前 ,企業模範 、卓越 、優秀三級技師團隊近200人 ,占員工比例超10%,自主培養了全國優秀農民工 、全國檔案工匠型人才 、全國五一勞動獎章等多位獲得國家級榮譽的優秀人才 ,他們也共同挺起了新質生產力的人才脊梁 。